(36/52/2018)下午茶的故事

封面是明道中學三年級餐飲科的同學作品,他們參加全家舉辦的料理王大賽,初賽已過。左邊是米丸子,用米團裹粉下油鍋炸定型,外皮酥脆,咬開看得到米粒,微甜的口感,米粒仍帶點水份。右邊是米布丁,基底是米+豆漿調理,黃液體是芒果果醬,一小顆顆的是炸豆渣,脆脆的口感,週圍是食用花、藍莓、果乾。
還沒食用前,看見這樣的擺盤,已經大大加分,配色和裝飾很漂亮。
主要食材米和黃豆來自小農-光鏡,他從科技業回鄉種植黃豆。第一年種植的黃豆順利的豐收,可是消費者不買單,賣不出去、賣不出去、賣不出去,因為黃豆變成食物太困難了,連最簡單的豆漿,都得靠豆漿機幫忙,後來他開始多元發展,創立了@田野勤學,讓消費者認識在地黃豆,也有科普和豆漿、豆花、豆干的製作課程。
小農到消費者之間是有距離的,尤其我們大多外食,外食是幾乎不會直接接觸到食材,那天參與下午茶講座的佳賓-薰衣草森林主廚,他說他會努力研發新菜單,根據季節不同而訂製菜單,因為如果全年都用同樣食材,因供給需求,會造成農民大量種植同樣農作物。這番話就滿打動我的,如果每位業者都有這樣想法,我想會降低過量種植農作物的現象吧。


對了這個活動是由@食信通主辦,食信通把小農的故事深入報導,讓消費者可用認養方式支持小農,扮演著串連的角色,很偉大的媒介,畢竟這幾年食安問題很嚴重,有這樣的媒介,讓食用者多了一份安心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