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出發前必須先到朝聖者辦公室報到,辦公室志工幫我解釋隔天的路況,有兩條路可選擇,一條是安全的大馬路,另一條是危險的山路。她覺得大馬路比較好,立馬要我做出選擇。我也沒多加思考,順著她的話直接選了大馬路,也給了我相關地圖。
隔天出發到了岔路口,我猶豫了半分鐘,最後還是往山路方向走,當初我會決定在這裡出發就是為了爬上庇里牛斯山,那我當時怎麼會回答志工我要走大馬路呢?
我想我那時只是回答了對方希望我回答的答案,而不是我自己的答案。或者她用danger(危險)來形容山路,我就對自己沒信心,深怕不能克服路上的困難。而在生活中,我有時答應別人的事情,事後都會感到後悔,由於承諾還是會把事情完成。
二、第15天是個路程的抉擇日,要嘛輕鬆走20KM就休息,不嘛必須走37KM才有住宿點,那我呢?同住宿點的夥伴鼓勵我走37KM,算是對自己的挑戰,而我遲遲未能決定,決定當天聽聽身體的聲音再說,最後只走了20KM,選了一間有廚房的住宿點,自己買點東西煮來吃,讓身體多一點時間休息。
在生活中,我不太是個盲從的人,但這只侷限於我自己的事情,萬一有人揪我一起做些什麼的,基本上我還是會跟隨。如果那天路上我有同行的夥伴,而夥伴想要走完37KM,儘管我身體的抗議,我想我還是會撐完37KM才休息。
三、這天的路段有左右兩條路,中間有條小水溝,我走了左邊這條,卻覺得右邊那條比較平整好走,就這樣不太專心下走路,常常踢到石頭,等到有機會可以走到右邊時,我告訴自己,眼前的這條路就是最好走的,我必須專心走,才能走得平穩。
我在工作上,有時這件事做到一半,覺得另一件事可以比較快完成,結果到了下班時間兩件事都沒完成。吃零食更是如此,總覺得另一包沒開的比較好吃,就這樣會把抽屜的餅乾全開過,但都沒吃完。其實切換頻道,是個無形耗能,不見得能加速完成,但絕對會多消耗精神和體力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