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會上門諮商的病人百百種,書中會提到作者怎麼應對眼前的病人,也會出現作者還是學生時所學的應對方法,再加上她自己的生活發生了改變,現在、過去、自己內在三方的拉扯,如何在這拉扯之間給出給客人最好的幫助。
故事中偶爾也會出現幾個專業名詞:轉移作用:在A受的委屈會抒發在B身上。人會用心理防衛機制應對焦慮、挫折,或是自己無法接受的衝動,但有趣的是;我們當下部會察覺自己在用防衛機制。否定是很常見的防衛機制,例如有的癮君子認為自己呼吸急促不是因為抽菸,而是因為天氣熱。人也常用合理化作用保住面子,比方說應徵工作失敗,就說自己其實本身對它沒什麼興趣。反向作用則是用相反的方式,表現自己無法接受的感情或衝動,例如明明討厭鄰居,卻跑去跟他當朋友。(書中P.410)
我看完這本書我真覺得方法人人知,但不見得人人會用的道理。作者與他的諮商師對話,在諮商師還沒回應時,她也猜得到對方會怎麼回應她,儘管對方的回應跟她猜想的一樣,但好像她又更了解自己,對方用不同的角度切入,能思考到自己沒想到的點,慢慢的抽絲撥繭,找到自己的出口。
最近我與好友閒聊分享了最近發生的事情,回應了我,她的過去一段故事,我聽了驚訝連連,以我們的交情可分享的事情已無邊界,但這段故事的細節卻是我從未聽過的,或許當有類似的經歷時,除了自己的抒發外,也會幫對方的回憶找到一個出口吧。
留言
張貼留言